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重組 » 與戰爭有關的新聞

與戰爭有關的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4-18 03:17:51

Ⅰ 有關戰爭的新聞

沙烏地阿拉伯駐美國大使阿德爾·朱拜爾25日宣布,沙特軍方美東時間當天19時對葉門胡塞武裝組織展開空襲。他說,沙特方面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葉門民眾與「葉門的合法政府」。葉門外交部長25日在埃及呼籲阿拉伯國家對葉門實施軍事干預。
另據美聯社援引沙特駐美國大使稱,美東時間25日晚上7點,沙特對葉門(叛軍)實施了轟炸,有10個國家參與沙特在葉門的軍事行動。華爾街見聞稱,這是新一輪的中東戰爭。受此消息推動,繼周三大漲後,美油亞市早盤早度上漲近1%。
此前美聯社報道稱,受叛軍攻擊的葉門總統哈迪昨日坐船逃離亞丁港,鄰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盟友正在考慮是否以及如何阻止叛軍接管政權,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叛軍是伊朗什葉派支持的。

Ⅱ 最近有關戰爭的新聞簡介5條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我的人生是一,我的人生是一個,我的人生是一個人在家嗎。你要不就不去了嗎,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是否會

Ⅲ 有沒有關於戰爭的新聞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四階段

美國總統布希1日在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回顧伊拉克戰爭一個多月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戰爭進行了40多天,美國達到了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戰爭迄今已消耗美國200多億美元。

多了點……

Ⅳ 有哪些關於中國戰爭的新聞

1、鴉片戰爭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盧溝橋事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日本又相繼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軍事事變,中國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了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隨即全面爆發。在戰爭的最初幾年,中國得到了蘇聯的援助。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加入對日作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3、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Ⅳ 有關於戰爭方面的新聞嗎

愛過的都來看看
從政治經濟文化來說,兩國我文化差異造成的一寫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問題的存在!主要矛盾沖突可以看看http://www.dzrhlm.com/jdct.htm這上面寫的!!1
一:經濟上的抵制日貨http://www.dzrhlm.com/index_1.htm釣魚島
二可以說是中國領土釣魚島問題!!http://www.dzrhlm.com/diaoyu.htm(可以上去看看!!!!)(
釣魚島,這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我們保衛祖國主權的前沿陣地。

釣魚島,全稱「釣魚台群島」,倭人稱其為「尖閣列島」。 釣魚島群島由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東經 123°-124°34´ 北緯 25°40´-26°

相對位置:閩之正東,台之東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

地質特徵:其海域為新三紀沉積盆地,富藏石油。據1982年估計當在737-1574億桶。

地理特徵:處在大陸架上,附屬於台灣島,以海溝與琉球群島相隔。群島由七座小島組成。

在19世紀末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沒有對中國擁有對釣魚島列島的主權提出過異議。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賀首次登上釣魚島採集羽毛和捕撈周圍海產物。他隨後提出開拓釣魚島的請願還被沖繩縣知事拒絕。1885年後,沖繩縣知事多次上書日本政府,要求將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歸其管轄,日本官方都顧及中國清朝政府對這些島嶼的主權主張而沒作答復。但是後來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通過強迫清朝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而攫取了台灣及附屬各島嶼。日本在二戰中戰敗後,把台灣歸還給了中國,卻把台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等私自交給了美國託管。

60年代末聯合國一委員會宣布該島附近可能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後,日方立即單方面採取行動,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將巡防船開去,擅自將島上原有的標明這些島嶼屬於中國的標記毀掉,換上了標明這些島嶼屬於日本沖繩縣的界碑,並給釣魚島列島的8個島嶼規定了日本名字。

1971年,美日兩國在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時私相授受,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這一交易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72年中日兩國在恢復邦交的談判中,雙方從中日友好的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列島歸屬問題掛起並留待以後條件成熟時解決。可是,當1978年中日談判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日本一些敵視中國的國會議員提出要中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列島擁有主權。日本政府順應右派要求,出動巡邏艇和飛機對我在釣魚島列島海域作業的漁民進行監視。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視船將人員和器材運到釣魚島,並在那裡修建了直升機場,還向那裡派出調查團和測量船。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局勢和國家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日本再次將手伸向釣魚島。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經政府允許,在釣魚島列島的一個島嶼上修建了燈塔。日方還出動12艘船隻和兩架直升機阻擾台灣漁船接近釣魚島列島。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列島的北小島設置了一座燈塔,企圖使燈塔列於海圖以便讓國際社會承認釣魚島是日本領土。8月18日,日本右翼分子又在釣魚島上豎起繪有「太陽旗」和紀念死者字樣的木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上進行的這些活動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縱容和支持,而且政府要人與此相配合,稱釣魚島就是日本領土,並要日本海上保安廳隨時准備用武力排除「干擾」。

為什麽這七個狹小的無人荒島會引起日本政府的垂涎?問題出在石油上。根據聯合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的勘探結果,釣魚台附近廣大大陸棚海域可能儲有大量石油。日本急迫需要石油,但本土不產一滴石油,全部依靠從國外特別從中東進口,所以現在一聽說靠近日本國土的釣魚台列嶼一帶有這麽多的石油儲藏,當然就要全力據為己有了,他們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今,抗戰勝利已經五十多年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也已經有了半個多世紀,決不容許日本再在我們的領土上肆虐橫行了!釣魚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悲劇,我們絕對不能讓它重演!
三是日本人篡改歷史教科書顛倒黑白 !!!!http://www.dzrhlm.com/jiaokeshu.htm

《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最近決定,將對歷史教科書的審定工作採取"不進行政治干預的方針",對有嚴重問題的教科書予以放行。
日本文部科學省目前正在對一些民間出版社提出的2002年度初中歷史教科書文本進行審定。據透露,這些教科書關於二戰中日本行為的記述與以前相比有明顯的倒退,尤其是"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提出的文本存在多處嚴重失實和政治性錯誤。該編撰會以"反對民族自虐" 為名,大肆篡改歷史、美化侵略戰爭。

《朝日新聞》的報道說,多位政府人士表示,"以目前對教科書的審定方式,只要記述的內容不違反事實,就不存在問題",其原因?quot;它們不是國定教科書,政治家不能進行干預"。另外一位政府高官透露,當政府宣布對正在審定的教科書放行後,可能引起鄰近各國的反應。屆時日本政府"要向這些國家解釋日本的審定機制,以求得理解"。

報道說,1982年因歷史教科書問題,日本政府規定在審定教科書過程中,在對待同近鄰的亞洲各國之間的近、現代歷史問題上,要從國際協調的立場出發予以必要的照顧。但是,日本政府的方針是,即便如此,也不能進行帶有政治性的照顧。

此間人士認為,如果日本政府對這類教科書放行,將同日本政客野呂田芳成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論一樣,極大地傷害當年曾遭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的國家人民的感情,並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政治事件。大洋網訊日本東部三十間公立學校,計劃使用篡改二次大戰侵略歷史的教科書。 這三十間學校,位於東京以北的下都賀郡。有關官員透露,當地的教育委員會,經過兩日會議後,決定採用這本教科書。 出版這本教科書的作者表示"歡迎",認為教育委員會摒除"偏見",選用這本教科書。他們又呼籲其他地區的官員,以"理性"決定選用哪一本課本。

日本現在大約有二十間私立學校,已經決定採用這套"問題"教科書。 日本再次"重申"不會修改教科書 日本外務省一名發言人"重申",不會因韓國的強烈反對,而修改被指掩飾戰爭罪行的歷史教科書,除非教科書是有明顯的錯誤。 較早時,韓國不滿日本文部科學省拒絕修改歪曲史實的教科書內容,而中止與日本的官方及軍事交流,民間亦發起罷買日貨的反日示威。 但日本又表示,教科書不代表"日本官方"的歷史觀點,不希望這一爭議,對日韓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東京政府會繼續解釋他們的立場,以爭取亞洲鄰國的"諒解"。

他們把太平洋戰爭稱為大東亞戰爭,並展開獨特的觀點:為了把東亞民族從四百年間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和奴役下解放出來,期待"開戰"的聲音很高。對於一九一0年吞並韓國,他們說,當時如果不那樣是不可思議的,連世界上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朝日新聞》指出,攻擊?quot;自虐史觀",目的是要肯定過去的殖民統治和戰爭,這只能解釋為無視當時日本國民和遭受侵略人們的痛苦。這樣的歷史觀在教室里傳授,對擔負未來的孩子們真的很好嗎?!
四是二戰勞工賠償 http://www.dzrhlm.com/lg.htm
2003年11月28日,來自中國河北省的10名二戰勞工代表和去世勞工家屬走向日本長崎地方法院。當天,他們向該法院遞交了訴狀,狀告日本政府以及三菱集團的兩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他們的迫害,要求對方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一名來自中國的二戰勞工代表在日本長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掩面而泣
新華網東京11月28日電(記者樂紹延)來自中國河北省的10名二戰勞工代表28日向日本長崎地方法院遞交了訴狀,狀告日本政府以及三菱集團的兩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他們的迫害。
起訴書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有關方面強行把中國勞工綁架到當時的三菱公司位於日本長崎縣崎戶、高島和端島的3個煤礦,強迫他們干超負荷的苦役。他們不僅沒有工資,而且經常受到監工的毒打,過著非人的生活。原告中還有兩名原勞工的遺屬,他們的親人因受不了殘酷迫害,被迫起來反抗,結果被日方關進了長崎的監獄,並在美國用原子彈轟炸長崎時死亡。
原勞工代表在起訴書中要求日本政府和三菱重工、三菱材料公司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據悉,這是中國民間狀告日本政府和有關方面的第24起案件。
政治上的問題主要就是冷政治!!!

以下文字來源於URL http://www.xsj21.com/lt/upload/data/1159391315%CA%C0%BD%E7%BA%CE%CA%B1%D6%FD%BD%A3%CE%AA%C0%E7.ppt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綜合性學習(第一單元)
第一模塊
古今戰爭知多少
從古到今,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在有記載的5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
其中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生366次,平均每年13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37年中,包括現在正在進行的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7次.
期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世界范圍
中國范圍
有史記載的中國戰爭,從夏朝至明代大約有3300餘次,清代有400餘次,近代也有數百次之多.
我國歷史上大約發生戰爭4000-5000次之多,約佔世界戰爭史上戰爭總數的三分之一.
11000萬人
7000萬人
動員入伍人數
2200萬平方公里
400萬平方公里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
40個
14個
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
3500萬人
2000萬人
受傷人數
3200萬人
1000萬人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
17億人
10.5億人
參戰國總人數
2194天
1564天
持續時間
6
17
中立國數目
61
33
參戰國數目
二 戰
一 戰
項 目
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數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
一,珍珠港海戰(1941年)
二,諾曼底登陸(1944年)
第二模塊
現代局部戰爭
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是指2001年美國聯合阿富汗北方聯盟對塔利班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結果已經出來了: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基地組織基本被消滅. _
2001年9月11日,拉登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是導致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基地組織是世界上最大,最殘酷的恐怖組織,而且還是美國的死對頭.在過去的幾年中,拉登給美國惹了不少麻煩,美國大使館被炸,驅逐艦被襲擊,都是拉登的傑作.美國也想盡了辦法想除掉他,但沒有成功.
這是新世紀開始比較有影響的戰爭,也是一場很奇特的戰爭: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對陣最弱的武裝,美國用的是偵察衛星,戰斗機,巡航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最先進的武器.塔利班有什麼呢,一些破舊不堪的"武器",他引以為傲的是T-34,火箭筒.力量懸殊可見一斑.其結果是很明顯的.這也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戰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這場戰爭中運用的戰法,他利用外交獲得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同情,得到了國內的一致支持,聯合了阿富汗北方聯盟.美國用戰斗機空襲,由北方聯盟去打地面戰,派遣特種部隊輔助作戰,從而減少了美軍最怕的人員傷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強大的軍隊—
美軍
最弱的武裝—
塔利班武裝
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究其真正原因,主要有: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建立軍事基地,控制中東).
三,推進美式民主和價值觀(在中東樹立"民主"樣榜).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挑戰歐元,控制中東石油輸出 到歐洲).
六,小布希想撈取政治資本,贏得大選.
伊拉克戰爭傷亡人數統計
據美英軍方和新聞媒體統計,自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聯軍方面總共有330人死亡,其中美軍284人,英軍45人,其它國家1人.另據美國估計,伊軍死亡人數約為2320人.伊平民死亡人數大約在6087人和7798人之間.(據新華社)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就在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發生的大大小小戰爭總共不下400次!在兩次世界大戰爭中,人類更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中國,九一八炮聲,七七事變的槍聲和南京大屠殺中30萬死難同胞的呼告聲,時時使我們警醒.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願戰爭永遠遠離我們!

Ⅵ 戰爭新聞有那些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Ⅶ 有關於戰爭的新聞

南奧塞梯戰爭:南奧塞梯戰爭於2008年8月7日開始,喬治亞對南奧塞梯的軍事行動。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宣布單方面停火不足三個半小時後,聲稱受到南奧塞梯襲擊而派出維和部隊採取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攻佔謀求獨立的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四小時後宣稱已經佔領三分二南奧塞梯的土地。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隨即表示,因當地許多人是俄羅斯公民,為保護其國民,加上指稱喬治亞利用密集炮火進行種族凈化殺害千多至二千多人,俄羅斯將向南奧塞梯地區調派維和部隊。8月8日,俄羅斯軍隊越過國際邊界,進入南奧塞梯地區與喬治亞軍隊激戰,並開始空襲喬治亞控制地區,當天重新佔領茨欣瓦利,俄羅斯的軍事介入迫使喬治亞軍隊全面撤退。喬治亞另一個分離主義地區阿布哈茲也趁機對攻擊驅趕喬治亞軍隊控制的東部地區。
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對於俄羅斯的出兵表達譴責,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且表示會堅持抵抗俄軍的入侵。喬治亞緊急徵召大批後備軍和駐伊拉克部隊開往前線。聯合國安理會則召開緊急會議要求雙方停火。至8月12日,梅德韋傑夫宣布停止俄軍在喬治亞的軍事行動。

Ⅷ 有關戰爭題材的新聞有哪些

可以看電視查。

Ⅸ 關於戰爭的新聞,有哪些

印度和巴基斯坦。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

印巴沖突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沖突自1947年因克什米爾問題升級,矛盾根深蒂固;「9·11」事件以後南亞地區戰略格局變化、大國爭奪的影響,印巴關系再次撲朔迷離。

(9)與戰爭有關的新聞擴展閱讀: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熱點內容
明凱照明 發布:2021-09-07 23:34:46 瀏覽:22
下跌的股票全賣還是賣一半 發布:2021-09-07 23:34:38 瀏覽:620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發布:2021-09-07 23:33:28 瀏覽:835
通達信好股票主圖指標 發布:2021-09-07 23:33:22 瀏覽:2
今天華蘭生物股票怎麼樣 發布:2021-09-07 23:32:55 瀏覽:901
申聯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嗎 發布:2021-09-07 23:32:45 瀏覽:360
股票重組復牌首日漲跌幅限制 發布:2021-09-07 23:31:16 瀏覽:371
如何挑選長期投資的股票 發布:2021-09-07 23:31:14 瀏覽:183
機構調研最多的股票2020 發布:2021-09-07 23:29:17 瀏覽:306
股票中總成本均價線是什麼指標 發布:2021-09-07 23:29:1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