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重组 » 索尔仁尼琴简介

索尔仁尼琴简介

发布时间: 2021-09-07 12:42:17

Ⅰ 小路的介绍

索尔仁尼琴著有长诗《小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当代文学巨擘索尔仁尼琴的长诗《小路》最近问世。作品以作家的如下真迹作为开篇:这里收入的是我在监狱——集中营——流放年代的作品。监禁时期我在头脑中编出无数诗行,珍藏在记忆深层,因为无法相信纸张。当时它们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是它们帮助我坚定不移。另还有邓丽君、前苏联电影《小路》等

Ⅱ 简介俄罗斯文学史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她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俄罗斯充满悲壮的、喜剧的和光荣的历史。在俄罗斯的文坛上,曾经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迫于苏联政府的压力而拒绝接受)、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洛兹基。

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公元882年,诺夫戈洛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元 998 年,当时的弗拉基 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是基辅罗斯的极盛时期,就在这时俄罗斯文学开始了它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罗斯编年序史》和《伊戈尔远征记》。

蒙古人统治逼?br>

13世纪初,基辅罗斯解体。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孙拔都管辖的金帐汗国征服梁赞等地,后又征服基辅,由 此开始了蒙古人统治时期。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德米特里大公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15世纪末,伊凡三世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这时期,俄罗斯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摧残,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

莫斯科公国时期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主张分权的大贵族。这种集权与反集权之间的斗争在16世纪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当代政论文占了重要地位。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与库尔布斯基通信集》。17世纪,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时,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库姆的《行传》生动地描写了他与大主教尼康的冲突,体现了宗教文学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纪上半期

18世纪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前二十五年,俄国社会新旧斗争激烈,文学发展却相对缓慢。除了政论文外,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30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兴起。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西欧相似,但因同时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它又带有启蒙主义的特色。康捷米尔(1708-1744)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第一个讽刺作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国第一个著名学者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以剧本创作为主的苏玛罗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纪下半期

18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主要是在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之下。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内外政策,这时期俄国经 济有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以致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对活跃,出现了不少讽刺杂志,其中最优秀的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出现,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杰尔查文是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诗人。冯维辛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拉季谢夫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和启蒙作家。

十九世纪前期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进步,俄国文学也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危机四伏。1801年上台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触及这一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拿破仑兵败后,俄国军队远征西欧。一些青年贵族军官回国后,成立了以推翻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团体。1825年12月,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但是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如当时莫斯科大学就出现过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和别林斯基十一号文学社等进步组织的活动。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还发生过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后出现的是思想上更为激进的以雷列耶夫为代表的“十二月党诗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鲍耶陀夫(1795—1829)分别以他们的寓言和剧本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30年代前后,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开始形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论著作为其推波助澜。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赫尔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维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繁荣。进入50年代,平民阶级开始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1855年,俄国在历时二年的俄土战争中失败,导致了农奴制度危机的加剧。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这种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彻底的,但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0—60年代,围绕着对农奴制度的改革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时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以及《俄国言论》、《北极星》和《钟声》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萨列夫和赫尔岑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读者文库》和《俄国导报》。这一时期,俄国文艺界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冈察洛夫(1812—1891)、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缅洛夫斯基(1835—1863)、费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些优秀作品。

十九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和契诃夫(1860—1904),以及柯罗连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尔洵(1855—1888)、乌斯宾斯基(1843—1902)、马明—西比利亚克(1852—1912)、蒲宁(1870—1953)和库普林(1870—1938)等。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96738935

Ⅲ 求一份外国作家的列表,简介…

A AveryCorman (1)阿兰 (1)阿斯塔菲耶夫 (1)埃切戈安,勒努瓦 (1)艾西恩 (1)哈伦·埃利森 (1)简·奥斯汀 (3)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1)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1)乔治·奥威尔 (2)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1)威德尔·埃彭多夫 (1)约瑟夫·奥布赖恩 (1)詹姆斯·艾尔洛伊 (2) B Jill·Barnett (1)艾米莉·勃朗特 (1)爱德华·比齐著 (1)爱米莉·布莱德莉 (1)巴尔扎克 (4)鲍·尼·波列沃依 (1)北川悦吏子 (1)卜伽丘 (1)戴维·鲍尔达奇 (1)丹·布朗 (2)弗多尔·布特尔斯林 (1)海伦·布鲁克斯 (2)海伦·格莉·布朗 (1)亨利·德·巴尔扎克 (7)吉尔·柏奈特 (1)雷蒙德·本森 (3)米·布尔加科夫 (4)妮可·德·毕隆 (1)帕斯卡尔·布吕克内 (1)帕特·布尔切斯特 (1)乔基姆·德·波萨达 (1)西蒙·波娃 (2)夏洛特·勃朗特 (1)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 (7)珍妮弗·布莱克 (2) C Barbara·Cartland (1)Carole (1)JAMES·CAMERON (1)KEVIN·COSTNER (1)柴田炼三郎 (1)车尔尼雪夫斯基 (2)川端康成 (12)崔仁浩 (2)村上春树 (6)斯蒂芬·茨威格 (3) D D.H.劳伦斯 (5)Lois·Faye·Dryer (1)查尔斯·狄更斯 (6)达夫妮·杜穆里埃 (1)大江健三郎 (5)大薮春彦 (1)大仲马 (3)戴尔.卡耐基 (1)丹尼尔·笛福 (2)岛田庄司 (1)渡边淳一 (9)费里·多尔 (1)亨利·丹克尔 (1)琳达·戴维斯 (1)露意丝·费·戴儿 (1)罗·达尔 (1)玛格丽特·杜拉 (1)玛格丽特·杜拉斯 (3)内尔森·德米勒 (3)苏珊妮·戴维斯 (2)西奥多·德莱塞 (2)詹姆斯·道森 (1)珍妮特·戴丽 (3)茱德·狄弗洛 (2) F Faye (3)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1)保罗·福塞尔 (2)法捷耶夫 (2)法兰西斯 (1)房龙 (1)弗·斯·菲茨杰拉德 (3)伏尔泰 (1)伏契克 (1)福楼拜 (1)肯·福莱特 (2)莱昂纳·弗莱彻 (1)米歇尔·福柯 (2)威廉·福克纳 (1)亚瑟·菲利普 (1)伊恩·弗莱明 (5)约翰·福尔斯 (1) G 阿·罗伯·格利耶 (1)巴特里克·格兰维尔 (1)冈田惠和 (1)高尔斯华绥 (1)格拉宁 (1)格雷 (1)格雷厄姆·格林 (1)宫本百合子 (1)谷崎润一郎 (4)果戈理 (1)君特·格拉斯 (3)拉尔夫·格莱迪内 (1)瓦内莎·葛兰 (1)温斯顿·格卢姆 (1)约翰·格里森姆 (7)詹姆斯·冈恩 (3)H Faye·Hvghes (1)H.G.威尔斯著 (1)Kay·Hooper (1)阿道斯·赫胥黎 (1)海渡英祐 (2)海明威 (3)皓首穷经 (1)荷马 (2)贺尔 (1)赫尔曼-沃克 (1)黑塞 (1)霍桑 (1)杰·里·赫德森 (1)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1)克莉丝汀·汉娜 (2)兰德尔·华莱士 (1)蓝道·华勒斯 (1)琳达·霍华 (13)露丝·哈雷斯 (1)罗伯特·海恩 (1)罗林·海契 (1)欧内斯特·海明威 (1)欧文·华莱士 (4)托马斯·哈代 (3)托马斯·哈里斯 (2)维多莉亚·荷特 (1)维琴尼亚·荷莉 (4)西瑞尔·哈尔 (1)雅·哈谢克 (1)亚历克斯·哈里 (1)伊迪丝·华顿 (9)约瑟夫·海勒 (1) I Iris (1)J Jessica (1)Jill (1)Judith (1)阿尔贝·加缪 (2)安德烈·保尔·吉约姆·纪德 (5)厄尔·斯坦利·加德纳 (15)海伦·亨特·杰克逊 (1)吉本芭娜娜 (2)井上靖 (2)克里斯提昂·贾克 (2)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1)约翰·加德纳 (8)茱莉·嘉伍德 (4) K Kristina (1)阿·康帕尼尔 (1)埃萨·德·克罗兹 (2)丹尼尔·凯斯 (5)多娜·柯莉丝 (1)海因茨·G·孔萨利克 (3)杰克·凯鲁亚克 (1)杰瑞·科顿 (5)杰伊·卡特 (1)卡尔-杰拉西 (1)卡尔维诺 (1)卡夫卡 (2)卡拉维洛夫 (1)凯隆琳·库克 (1)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1)克拉林 (1)克莱夫·卡斯靳 (1)莉莎·克莱佩 (4)罗宾·科克 (3)罗伯特·库森 (1)迈克尔·科迪 (1)迈克尔·克莱顿 (7)米兰·昆德拉 (6)乔纳森·凯勒曼 (1)陶乐丝·卡耐基 (1)詹·费·库柏 (1)詹姆斯·凯恩 (2)珍娜·奎哈晶 (2) L J·K·罗琳 (7)kristina·logan (1)安妮·赖斯 (1)安妮塔·蓝伯 (4)巴尔加斯·略萨 (1)本特利·利特 (1)彼得·赖特 (1)伯特兰·罗素 (1)查尔斯·里德 (1)戴维·洛奇 (1)丹妮丝·理查兹 (1)哈罗德·罗宾斯 (1)汉斯·里鲍 (1)赫拉·琳德 (1)加斯通·勒鲁 (1)杰克·伦敦 (2)克利弗·S·刘易斯 (1)莱蒙特 (1)劳尔夫 (1)雷贝嘉·海根·李 (1)蕾·莉克莱 (1)理查德�6�1普莱斯顿 (2)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1)柳敏珠 (1)罗伯特·利伯尔曼 (1)罗曼·罗兰 (1)罗斯 (1)洛克 (1)迈克尔·里德帕思 (1)尼·列昂诺夫 (1)派翠西亚·赖斯 (1)皮埃尔·洛蒂 (2)乔安娜·林赛 (19)塞缪森·理查森 (1)斯蒂芬·里柯克 (1)汤姆·拉奇纳 (1)维多丽亚·丽 (1)亚历山德拉·里普利 (1)伊莉莎白·隆维尔 (1)约翰·拉贝 (1) M Carole·Mortimer (1)Muriel (1)SANDRY·MARTON (1)阿尔弗里·缪塞 (3)埃克多·马洛 (1)奥格·曼狄诺 (1)保罗·麦卡斯克 (1)彼得·梅尔 (7)弗兰克·迈考特 (1)赫尔曼·麦尔维尔 (1)亨利·米勒 (2)加西亚·马尔克斯 (2)卡尔·麦 (9)考琳·麦卡洛 (1)赖莉·摩尔斯 (1)莉·麦克 (1)马丁·莫内斯蒂埃 (1)马莱巴 (2)玛格丽特·米切尔 (2)莫泊桑 (6)普罗斯佩·梅里美 (9)乔奇·摩亚 (1)乔治·马克司坦 (1)瑞依·摩根 (1)苏珊娜·穆迪 (1)特里·麦克米伦 (1)托马斯·埃洛伊·马丁内斯 (1)托马斯·曼 (2)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1)亚历山德拉·玛丽尼娜 (6)伊夫·马拜 (2)詹姆斯·莫罗 (1)朱迪·麦菲拉罗 (6) N 艾伦·纽哈斯 (1)纳博科夫 (1)南希.泰勒.罗森堡 (1)尤里·纳吉宾 (1) O 康丝坦斯·欧班扬 (1)P 费尔南多·佩索阿 (1)珈达·帕克 (1)吕贝卡·裴斯莱 (1)马里奥·普佐 (6)马塞尔·普鲁斯特 (1)曼纽尔·普格 (1)帕斯捷尔纳克 (1)培根 (1)普雷沃 (1)伊·阿·蒲宁 (1)詹姆斯·帕特森 (1)Q 德堡·切尔 (1)罗伯特·T·清崎 (1)潘妮·乔登 (3)契诃夫 (1)乔万尼奥里 (1)伊莉丝·琼森 (2)R Joann·Ross (1)Karen·Robards (1)Rebecca (1)Roberta (1)让·热内 (1) S F·R·施赖勃 (1)Jessica·Steel (1)Sandra (1)SANDRY (1)swan.eagle (1)安普耳·史密斯 (1)比彻·斯托夫人 (1)彼得·圣吉 (1)丹尼尔·斯蒂尔 (1)丹尼尔·斯蒂文 (1)弗朗索瓦兹·萨冈 (1)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 (1)胡达·舍拉高维 (1)理查德·马丁·斯特恩 (1)罗·路·斯蒂文森 (2)乔治·桑 (3)若泽·萨拉马戈德 (1)萨克雷 (1)塞林格 (1)塞万提斯 (1)三岛由纪夫 (3)桑德拉·斯坦福德 (1)莎士比亚 (36)山崎朋子 (1)圣诺比亚 (1)盛田昭夫 (1)水桥文美江 (2)水上勉 (2)司汤达 (14)司徒慕文 (1)斯蒂芬·史密斯 (1)唐·J·史奈德 (1)瓦尔特·司各特 (2)威廉·斯泰龙 (1)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2) T 碧拉尔·图戈依 (1)列夫·托尔斯泰 (4)马克·吐温 (8)汤姆.马克特 (1)田中芳树 (12)屠格涅夫 (1)陀思妥耶夫斯基 (2)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4) W J·R·沃勒 (1)Rebecca·Winters (2)博里斯·维昂 (1)赫尔曼·沃克 (1)凯西·威廉斯 (1)康奈尔·伍尔里奇 (1)莱斯利·沃勒 (3)里娅·沃兹涅先斯卡娅 (1)明妮·魏特琳 (1)托马斯·沃尔夫 (1)王伟 (1)X 埃里奇·西格尔 (2)杰克·希金斯 (1)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1)苏珊·希尔 (1)西村寿行 (2)西德尼·谢尔顿 (9)西默尔 (1)希尔顿 (1)夏多布里昂 (1)夏目漱石 (2)小虫 (1)小仲马 (1)肖海霍夫 (1)徐尤美 (1) Y 艾克·约翰 (1)布拉斯科·伊巴涅斯 (1)劳拉·依斯奎尔 (1)塞缪尔·亚当斯 (1)维克多·叶罗菲耶夫 (1)维克多·雨果 (4)亚米契斯 (1)佚名 (96)游川和彦 (2)约翰-格雷 (1) Z 弗雷德理克·詹姆逊 (1)紫式部 (1)左拉 (1)

Ⅳ 俄罗斯文学史简介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她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俄罗斯充满悲壮的、喜剧的和光荣的历史。在俄罗斯的文坛上,曾经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迫于苏联政府的压力而拒绝接受)、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洛兹基。

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公元882年,诺夫戈洛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元 998 年,当时的弗拉基 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是基辅罗斯的极盛时期,就在这时俄罗斯文学开始了它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罗斯编年序史》和《伊戈尔远征记》。

蒙古人统治逼?br>

13世纪初,基辅罗斯解体。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孙拔都管辖的金帐汗国征服梁赞等地,后又征服基辅,由 此开始了蒙古人统治时期。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德米特里大公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15世纪末,伊凡三世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这时期,俄罗斯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摧残,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

莫斯科公国时期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主张分权的大贵族。这种集权与反集权之间的斗争在16世纪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当代政论文占了重要地位。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与库尔布斯基通信集》。17世纪,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时,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库姆的《行传》生动地描写了他与大主教尼康的冲突,体现了宗教文学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纪上半期

18世纪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前二十五年,俄国社会新旧斗争激烈,文学发展却相对缓慢。除了政论文外,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30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兴起。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西欧相似,但因同时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它又带有启蒙主义的特色。康捷米尔(1708-1744)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第一个讽刺作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国第一个著名学者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以剧本创作为主的苏玛罗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纪下半期

18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主要是在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之下。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内外政策,这时期俄国经 济有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以致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对活跃,出现了不少讽刺杂志,其中最优秀的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出现,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杰尔查文是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诗人。冯维辛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拉季谢夫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和启蒙作家。

十九世纪前期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进步,俄国文学也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危机四伏。1801年上台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触及这一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拿破仑兵败后,俄国军队远征西欧。一些青年贵族军官回国后,成立了以推翻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团体。1825年12月,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但是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如当时莫斯科大学就出现过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和别林斯基十一号文学社等进步组织的活动。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还发生过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后出现的是思想上更为激进的以雷列耶夫为代表的“十二月党诗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鲍耶陀夫(1795—1829)分别以他们的寓言和剧本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30年代前后,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开始形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论著作为其推波助澜。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赫尔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维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繁荣。进入50年代,平民阶级开始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1855年,俄国在历时二年的俄土战争中失败,导致了农奴制度危机的加剧。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这种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彻底的,但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0—60年代,围绕着对农奴制度的改革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时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以及《俄国言论》、《北极星》和《钟声》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萨列夫和赫尔岑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读者文库》和《俄国导报》。这一时期,俄国文艺界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冈察洛夫(1812—1891)、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缅洛夫斯基(1835—1863)、费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些优秀作品。

十九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和契诃夫(1860—1904),以及柯罗连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尔洵(1855—1888)、乌斯宾斯基(1843—1902)、马明—西比利亚克(1852—1912)、蒲宁(1870—1953)和库普林(1870—1938)等。

Ⅳ 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的简介

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Roy Medvedev),1925年11月14日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1957年,在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后任校长;1957~1971年,麦德维杰夫先后在教育出版社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工作;从1971年开始,麦德维杰夫成为自由学者。
麦德维杰夫1956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9年因撰写有关斯大林的《让历史来审判》一书而被开除党籍,1989年恢复苏共党籍。1989~1991年,麦德维杰夫担任苏联人民代表、苏共中央委员。
同时他是在1991年的苏维埃的人大会场上,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时,当数千名人民信任的党代表鸦雀无声时,是唯一一个敢于起身抗议者。
对于苏联的崩溃,麦德维杰夫说道:“苏联时期的很多东西不仅是靠暴力维持的,也是靠欺骗和伪造维持的,建在‘铁幕’后面的苏联社会缺乏民主制度和传统,不具备进行意识形态和经济竞争的机制。它不允许异己思想和反对派,粗暴地拒绝任何外来的批评,借助镇压手段来保护政治上的无菌状态,结果社会丧失了对各种疾病的免疫力。而这些疾病在别的社会很容易对付。”
麦德维杰夫在长达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作品,一共出版40多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被译成英、法、意、日、汉、西等24种外国文字。麦德维杰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发行,很受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欢迎,最近几年已出版的有《普京时代》、《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四年》等多部作品。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苏联著名持不同政见者,苏联三大持不同政见派别之一的社会民主派代表人物(另两派分别为以萨哈罗夫为代表的西方派和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斯拉夫派)。1925年11月14日,麦德维杰夫出生于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1957年在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后任学校校长。从1957~1971年,麦德维杰夫先后在教育出版社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工作。从1971年开始,麦德维杰夫成为自由学者。
麦德维杰夫1956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9年因撰写《历史的审判》一书而被开除党籍,1989年恢复苏共党籍。1989~1991年间,麦德维杰夫曾经被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和苏共中央委员,现为俄罗斯劳动人民社会党两主席之一。
麦德维杰夫在长达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出版了40余部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不少还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日文、中文、西班牙文等24种外国文字,在20多个国家出版。
截止目前,麦德维杰夫在我国已出版了《让历史来审判》(1981年)、《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1981年)、《论社会主义民主》(1982年)、《政治日记》(1983年)、《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与意大利记者皮尔罗·奥斯特林诺的谈话》(1984)、《斯大林周围的人--六位苏联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传记》(1986年)、《布哈林的最后岁月》(1988年)、《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1989年)、《赫鲁晓夫政治生涯》(1991年)、《普京时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2001年)、《俄罗斯向何处去--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2003年)以及《苏联的最后一年》(2004年)等10多部著作,均受到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欢迎。

Ⅵ 沉香的内容简介

书中许多细节都是在专家的悉心考证下最后确认的。比如剧本《一曲难忘》是香港科技大学郑树森教授根据油印本整理而成,因为原稿的模糊,也留下了些许存疑文字。张爱玲根据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编的广播剧本,则是翻译家乔志高的悉心保存。《不了情》这个连张爱玲自己都痛惜已经散佚的电影,被编者陈子善教授在VCD中发现。可以说,是众多学人披沙拣金般的努力促成了《沉香》的出版幸事。在文集的篇目选择上,还特别收入一本张爱玲的伪书《笑声泪痕》的书影。《沉香》还首次收入了张爱玲生前私人物品的照片。张爱玲过世后,这些物品由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运至香港交给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宋淇夫妇,经宋淇夫妇整理后,再转交台湾皇冠出版公司保存。其中有服饰、鞋子、眼镜、手表、笔、化妆品等。张爱玲的鞋子数量很多,并且都很精致;手表被精心收藏在首饰盒中的暗格里,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展示出张爱玲的日常生活。

Ⅶ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及《玛特辽娜家》等九部优秀作品。正直善良的伊凡·杰尼索维奇无辜被投入劳动营,并要呆上10年。作者仅仅描写了伊凡在劳动营里一天的经历,却充分揭露了人的权利遭践踏的冷酷现实,显示出深刻的批判意义。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Ⅷ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姓名和事迹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和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 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纳米比亚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萨里和其组织“危机管理倡议 ”(CMI)对于解决印尼复杂的亚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 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拉克问题寻找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 、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尽管事件各方对避免战争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数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们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希望,阿赫蒂萨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他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 、 赞比亚 、 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 ,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 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 ,2000年3月1日去职。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赞扬了她为“可持续发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贡献。”肯尼亚助理环境部长马塔伊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对挪威电视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感到很吃惊。我感到很激动,我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出生于1940年的马塔伊于1977年发起了“绿色带运动”,这一项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样性,并同时创造工作机会、使妇女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地位。这一项目已栽下了3千万棵树。树木的养护机构目前还雇佣了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她说:“我们对这些植物的生态系统负有特别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们,那么我们也无法生存。”

这位著名的生物学者于1971年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生物学女教授,后来成为生物学院的院长。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8年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奖学金,是获得这一奖学金的首位东非国家的女性。她后来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为绿党成员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当选议员。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环境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她最近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获得了“手握燃烧着的矛的老者”的头衔。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 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你说的是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吧!
大学英语教材(复旦版)第三册有一个单元就讲了她的故事。她还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转贴的关于她的生平简介: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Ⅸ 介绍俄罗斯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

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为国教后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17世纪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著作一度兴盛。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如《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如《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同时,宗教文学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领袖、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1672~1675)讲述他同推行教会改革的尼康大教长之间的冲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书中充满反强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写,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为中心而又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著作,文字朴素生动,受到后世作家的推崇。拥护尼康改革的宫廷诗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体裁──音节体诗和诗剧。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的文学仍然是新旧杂陈,具有过渡性质。沙费罗夫(1669~1739)和费奥方·普罗科波维奇(1681~1736)的政论反对守旧,宣传开明君主专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动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古典主义,是此后将近半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流派,表现了启蒙主义同中世纪思想原则之间的斗争。康捷米尔(1708~1744)的讽刺诗着重批评20至30年代社会上的愚昧主义流毒和封建等级观念,到50年代还在广泛传诵。罗蒙诺索夫(1711~1765)写颂诗褒扬开明君主,赞美科学文化造福人类。他使文学体裁和语体规范化,并将音节体诗改为更适合俄语特性的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对统一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1717~1777)也有过很大影响,同时代人认为他的悲剧和罗蒙诺索夫的颂诗标志着俄罗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古典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义文学中,讽刺作品成长较快。50年代,嘲讽性的寓言诗和喜剧先后再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讽刺杂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诺维科夫 (1744~1818)主编的《雄蜂》(1769~1770) 和《画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样过寄生生活的地主,后者侧重抨击上流社会的崇洋媚外风气。此外还有艾明(1735~1770)的《地狱邮报》(1769)和楚尔科夫(1744~1792)的《杂拌儿》(1769)。70年代末,杰尔查文(1743~1816)的颂诗开始问世。他把讽刺与歌颂、批判与肯定结合起来(《费丽察颂》,1782;《权贵》,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进诗中(《兹万卡的生活》,1807),从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式。冯维辛(约1744~1792)在其优秀喜剧《纨袴少年》(1782)中虽然还遵守“三一律”,却深刻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和寄生性,点出农奴制是俄国的万恶之源,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步。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倡导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义的禁忌,将卑贱者的形象引入文学,在《苦命的丽莎》(1792)中写一个农家姑娘和贵族青年相爱,最后见弃自杀。小说着力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格调新颖,语言清雅流畅,发表后风行一时。感伤主义诗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谣见长。伟大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强烈反对农奴制的力作。他真实地写出了农民的困苦和抗议,并用书中《自由颂》一诗大胆歌颂17世纪英国革命,而抒发作者感受的章节仍保持感伤主义的特点。这部作品没有对当时的文学产生直接影响,其效果到十二月党人革命时才显示出来。19世纪受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引发民族意识高涨和社会动荡的影响,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变化较快,带有新旧交接的性质。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的喜剧,虽然遵循古典主义的诗艺规范,但所展示的俄罗斯社会冲突、情节、形象和生动语言,已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感伤主义迅速为浪漫主义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诗歌脱胎于卡拉姆津,追求内心自由和谐,流露出悲观遁世情调;雷列耶夫(1795~1826)和马尔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和小说更多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洋溢着反对暴政和争取自由的革命思想。大约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1825年贵族革命的失败和专制农奴制统治的强化,俄罗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又很快让位给以强调冷静客观地观察和描写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原来和十二月党人一起同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普希金,从这时起先后创作大量现实主义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因此被尊为俄罗斯近代文学之父。稍后的莱蒙托夫首先是个浪漫主义诗人,果戈理也起步于浪漫主义并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前者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及后者的剧作和小说都是严峻的现实主义之作;他们分别从心理分析和幽默讽刺两个不同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巩固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艺术。批评家别林斯基主要通过对这三位作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为现实主义(当时叫自然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之从此成了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文学的主潮。此后涌现的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说、诗歌、戏剧巨匠。当时属于或接近这个主要流派的,还有杜勃留罗波夫和皮萨列夫的评论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诗歌,以及皮谢姆斯基、格里戈罗维奇、列斯科夫、格·乌斯宾斯基等的小说、特写。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文学中,较著名的还有托尔斯泰的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费特(1820~1892)和德鲁日宁(1824~1864)的唯美派诗歌和小说等,但其成就和影响都远不能与现实主义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出现了新的转折。与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等客观现实情况相适应,俄罗斯文学形成多个流派同时并存的局面‍
俄罗斯文学。库普林(1870~1938)和蒲宁(1870~1953)等人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沿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时流露出较多的感伤情调。柯罗连科、绥拉菲莫维奇和高尔基等人的创作试图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以反映新的现实;其中后者的小说《母亲》和剧作《仇敌》因为较好地做到了这种结合,开了后来被定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河。此外还出现了不少以否定传统、大胆创新为特点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别雷(1880~1934)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和小说,有迦尔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脱胎于现实主义而更接近表现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玛托娃为代表的脱胎于象征派的阿克梅派诗歌,以叶赛宁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未来派诗歌等。
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制度,因此其文学又通称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因为俄国是当时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又是整个苏联文学的一部分。
现代文学苏维埃俄国初期,文学界存在许多作家团体,派别之争激烈,创作不多。代表当局主管文艺的卢纳察尔斯基为团结作家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执政的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因此,除高尔基和绥拉菲莫维奇等老作家及富尔曼诺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坛新秀外,马雅可夫斯基、阿·托尔斯泰(1882~1945)、爱伦堡、费定(1892~1977)和列昂诺夫等原起步于各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诗歌、小说、戏剧,盛极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诗人兼戏剧、小说作家西蒙诺夫(1915~1980)以及小说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达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创作,增强了对苏维埃现实中缺点错误的暴露批判,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了新的特色。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不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反乌托邦小说作家扎米亚金(1884~1937)、象征派诗人和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剧作家和讽刺小说家布尔加科夫、幽默讽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带意识流特色的乡土小说家普拉东诺夫(1899~1951)、古风派小说家索尔仁尼琴以及现实批判派作家特里丰诺夫(1925~1981)等。

热点内容
明凯照明 发布:2021-09-07 23:34:46 浏览:22
下跌的股票全卖还是卖一半 发布:2021-09-07 23:34:38 浏览:620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发布:2021-09-07 23:33:28 浏览:835
通达信好股票主图指标 发布:2021-09-07 23:33:22 浏览:2
今天华兰生物股票怎么样 发布:2021-09-07 23:32:55 浏览:901
申联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吗 发布:2021-09-07 23:32:45 浏览:360
股票重组复牌首日涨跌幅限制 发布:2021-09-07 23:31:16 浏览:371
如何挑选长期投资的股票 发布:2021-09-07 23:31:14 浏览:183
机构调研最多的股票2020 发布:2021-09-07 23:29:17 浏览:306
股票中总成本均价线是什么指标 发布:2021-09-07 23:29:16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