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重组 » 翁文波

翁文波

发布时间: 2021-04-18 01:45:46

1. 大庆油田的发现奠定了“中国陆相生油”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一些外国地质学家来到中国陕北延长:美孚公司的富勒(M.L.Fuller)和克拉普(F.G.Clapp)在延长钻探失败后,便认定那里不能聚集成油藏。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回去后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发表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报》上。其文章归纳了三个原因大意是:中国的中、新生代缺乏海相沉积;古生界又不是含油类型;除西藏、西北某些地区外,各时代地层都遭受了较强的褶皱、断裂以及火成岩的侵入。于是他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此,这篇无视中国地质实际的论文就变成“中国贫油论”,像瘟疫一样向世界流传开来。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在《燃料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

1932~1935年间,潘仲祥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就先后到过陕北延长地区和四川巴县等进行石油调查,多次见到油气苗、油页岩和采集到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经他确认这些地层是属于晚三叠纪和侏罗纪,都是陆相地层。1940年夏,潘仲祥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堪萨斯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学石油地质。当时许多教科书上写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说海相才能生油,陆相不能生油。潘仲祥回想他在国内时勘查过的几个油田,四川自流井层石油,陕北三叠统及侏罗系石油,都是在陆相地层中,而且又不可能是从下面海相地层中运移上来的。于是,他就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志第二十五卷第十一期上,发表题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地层的陆相生油》的论文,大胆地提出了陆相生油说,向传统的唯海相生油说进行挑战。他回国后,看到中国西部很多中生代和新生代油田都是陆相油田,于是又写了《中国西北部陆相生油问题》,对“陆相生油说”作进一步的阐述。

1940年,黄汲清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于次年和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卞美年和翁文波等率地质队去新疆进行石油资源地质考察,曾先后调查了北疆乌苏独山子油田、南疆库车铜厂油田、温宿塔克拉克油田等。于1943年,黄汲清写出《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并于1947年地质调查所第21号《地质专报》发表。报告中提出了“多期多层含油论”(后来演变成多旋回成矿论),认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生油层,竭力主张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层之一。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史研究室王仰之同志,对我国早期陆相生油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陆相生油说”,作过客观而公证的评论。他说:“从时间上说,潘钟祥是在1941年,黄汲清是在1943年;而提出这一学说的地点,黄汲清是在中国,潘仲祥则是在美国,而且处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在发表这一学说之前,据说两位学者彼此并没有联系,更谈不上研究讨论和互相影响。只是由于中国陆相油田几乎到处都有,他们在进行地质调查时,都曾多次地接触过,才使他们几乎在同时产生了同一的认识,因此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陆相生油说”。黄汲清在晚年时又提起此事,那是1977年7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在北京召开“找大庆”座谈会,张同钰副局长主持,塞风同志和黄汲清、潘仲祥、孙殿卿、关士聪等领导和老地质学家应邀参加,吕华同志和我对座谈会都作了详细记录。

黄汲清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他说:“旧中国从光绪末年到国民党撤出大陆几十年时间里,请来了日本技师在延长打钻;美国学者来中国说:中国的石油地质储量只有几百万吨,而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的才志却得不到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来年就发现了大庆油田,这真是奇迹。虽然过去日本人也在东北打过钻,但始终没有找到油。我衷心感谢毛主席、中国共产党。我们建立起来的陆相生油论,大庆油田的发现就得到证实。”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还得追朔到潘仲祥以前。我国老一辈的许多著名地质学家,如严爽、孙健初、翁文灏、谢家荣和张人鉴等,他们先后都到玉门一带进行地质调查,观察到的陆相地层常见含油。其工作实践和成果积累,为陆相生油说打下了基础。

玉门油田是世界上开发最早的陆相油田之一。

从陆相生油说到理论的形成,是经过石油工业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地质、石油院校以及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通过反复实践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终以大庆油田的发现才奠定了陆相生油理论基础。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是中国油气勘查史上的伟大创举和里程碑,这在世界石油勘探史上也是罕见的,无疑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李四光的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理论,松辽与华北盆地同处在第二沉降带上,大庆油田的发现,对正在开展的华北油气勘探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前途远大的非地震勘探指的是什么

在当今的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技术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它已成为勘探前期侦察、了解地下情况以及开发过程中精细储层研究的主要手段。当然,除此之外,非地震勘探方法在找油找气时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开始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石油勘探首先是非地震技术,可以追溯到1939年。当时,翁文波先生从英国伦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用自己在英国组装的重力仪和磁力仪在玉门油矿进行试用,开创了我国非地震油气勘探—重磁勘探的先例。
在我国油气勘探进入到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成本越来越高、勘探目标由背斜构造油气藏扩大为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新阶段之后,非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使用的非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有地表化学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后三者一直是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勘探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沉积盆地内深度在5~10千米的沉积层及基岩起伏的形态特征和物理性质分布。非地震综合技术多用于地震勘探盲区,如火成岩分布区、盐丘底部、逆掩推覆带、古潜山地区等。在这类地区,虽然地震可以对其顶面作出清晰的反射,但难以确定底界的几何形状,结合重、磁、电技术可以确定底部地层的几何形状,获得精确的下部构造的解释结果。非地震综合技术在浅层结构调查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高频电磁、大回线瞬变电磁等方法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测到几米到几百米的深度范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其精度可以与浅部地震勘探媲美。可见,无论是区域普查、目标勘探还是油气预测,联合勘探综合解释都应成为必要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未来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在我国石油勘探界已经存在遥感三维浅层表层构造建模、地表构造裂缝遥感解释评价、电磁多参数联合反演成像、重力层析反演成像及砂体预测、磁性基底构造岩性区分、微量元素图谱油气属性评价及遥感化探综合评价等7项非地震勘探技术。它们已经在我国主要勘探的热点地区(如塔里木库车地区、柴达木英雄岭地区、鄂尔多斯靖西地区、渤海湾北部滩海地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成果已被油公司采用,主要的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同类技术水平,是今后遥感地质非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内外非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将其与地震技术进行综合勘探和联合解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经有不少,比如在美国墨西哥湾利用重力和地震勘探探明了盐丘油气藏;在意大利南部利用重、电、震研究逆冲推覆带构造;在我国华北地区应用重、电、震发现了码头—黄花店古潜山带。其次,在地震研究程度较低和勘探难度很大的地区应用快速低廉的非地震技术可以帮助找到勘探的有利区块。俄罗斯就是利用航磁异常规律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靶区;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应用了地球化学勘探发现了督里油田并对其油藏进行了开发动态监测,还预测出一些剩余油藏;在辽东湾北部利用高精度的航磁资料的反演成果预测了燕南潜山西侧的次级断阶;利用非地震技术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高陡构造内幕;在柴达木盆地西侧利用遥感图像的精细解释预测了英雄岭裂缝储层发育的有利带;在陕北黄土层地区应用地表化探技术在大区域内进行了油气检测,预测并评价了区域内遥感异常带的含油性等等。

3.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4. 翁文灏和翁文波是什么关系

翁文瀚是翁文波的堂兄,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无意中进入宁波网的“宁波帮研究”,在首页看到有篇文章,吸引了我:这是北京新华网某频道主编翁伟庆发来的一份电子邮件,信中说:“很高兴在‘宁波帮’网站看到爷爷翁文波院士的简介。”同时他还纠正了简介中出现的“一个小差错”。 我以前看过翁文波的传记,心底不免生起久远的亲切。于是我很自然地用鼠标继续点击网页上的其他栏目,但遗憾马上弥漫开来,我的愿望开始落空,因为我想找的另一个人,这里没有他的名字,而我原以为,他也是这里的一分子。 这人就是翁文灏,翁文波的堂兄。相比于翁文波,翁文灏的经历要复杂跌宕得多。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了。在上世纪初,奠基和开创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进程中,翁文灏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地位可与丁文江、李四光比肩;他后来从政于国民政府,官至行政院院长。1951年他由法国转辗回到大陆,被毛泽东称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在他的身上透着一个时代太多的风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地质学博士;他是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过的“学者从政派”代表;抗战爆发后他在后方开发玉门油矿…… 我曾于大半年的时间,翻阅有关他的书籍、资料。到北京,专程走访过与他有关的地方,从地质博物馆、清华园,到他安息的万安公墓。北京的赵龄陵女士,我素不相识,只因翁文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她乐助于我,寄来数十本有关翁氏兄弟的史料书籍。她50年代曾和翁文波在一起工作过,对其为人、学识、修养甚为敬佩,由此及彼她对翁文灏也有了解。她在一次信中说:“同是宁波一门出了这样两个兄弟是少有的。” 1954年翁文灏在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大会上发言时说:“我是冒着危险回到祖国的……”当时为踏上回家的路所历经的坎坷真是一言难尽。 尽管网上无法查到,但在省政协编著的《浙江文史集粹》丛书中,仍可阅读到纪念翁文灏事迹的文稿。

5. 求翁文波的國家周期表下載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296649.html

6.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并说出他是什么科学家

墨子,张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学家的代表),徐寿,华蘅芳,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应该能代表近代的人)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以上23位都是为两弹一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吴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选、黄昆,(01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 叶笃正,(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闵恩泽 吴征镒,(07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忠诚 徐光宪(0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 李远哲,朱棣文,崔琪,钱永建(以上都是华裔诺奖得主)

7. .如下图所示,指出油气藏的个数、判断油气藏的类型、判断断层的类型并简要说明

1.Cacl2 NaHCO32.物性封闭、超压封闭、烃浓度封闭3.降低 降低 降低4.超覆接触、断层接触5.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6.多环芳香烃 非烃 饱和烃7.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8.生物化学气 油型气 煤型气 无机成因甲烷气 非烃气体9.潜山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10.天然气、石油及石油的固态衍生物 说明石油形成和经受的温度都不高于250℃ 海洋11.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温度范围(如180-250℃)内,圈闭中气态烃多液态烃少,即气烃为溶剂,而液烃为溶质。12.天然气水合物 高温高压 CO2含量13.油气在地下岩层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在圈闭中聚集形成的具有统一流体动力学系统的最小的油气聚集单元。 B14.相对密度一般大于1,粘度明显高于非油层水,含盐量越高,相对密度、粘度越大;一般不透明,呈混浊状,含硫化氢是呈淡青绿色,含铁质胶状体时带淡红色、褐色或淡黄色,常有汽油、煤油味,含硫化氢气体时有腐卵味,若含有MgSO4,尝之有苦味,可导电; Cacl2 NaHCO315.已经生成并派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岩石中的有机物质 浅海、三角洲和深水-半深水湖泊。16.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层。 孔隙性和渗透性17.水溶相、油相和气溶相 连通孔隙、裂隙、断层和不整合面18.储集层 盖层 盖层 遮挡物19.黄汲清 翁文波;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 评价勘探阶段20.C H O S N 海洋 正构烷烃分布曲线21.沥青质 增加 含氢量 减小 降低22.气藏气 气顶气 凝析气 深盆气 煤层气 天然气水合物23. Cacl2 NaHCO3 MgCl2 NaSO4 ;Cacl2 NaHCO324.多 少 多25.脂类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和丹宁;脂类;蛋白质26.吸热 温度 温度 放射性作用 细菌活动和催化作用27.BD28. 已经生成并派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C29.孔隙;孔隙、溶洞和裂缝30.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运载层;断层;不整合面;游离相希望楼主采纳,很辛苦的O(∩_∩)O~

8. 六十甲子纪年周期的天文意义

六十甲子的科学原理,虽无法破译,但由其衍生出来的《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及四柱命理学理论之所以能数千年不衰,因为这些理论是探索人体奥秘、预测、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学问。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翁文波教授,从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开始,与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一道,二人受周恩来总理之命,研究地震灾害。李四光先生去世后,翁文波教授肩负重任,通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而均告失败。但翁教授没有灰心,历经艰辛二十多年,最后请“天书”下凡,潜心研究《周易》原理,“紧紧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终于推导出“甲午乙未沙中金,庚辰辛巳白蜡金”两个地震时间的经验公式,用于对地震、天灾的预测,其准确率达到80%以上。更为神奇的是,翁教授只要坐在家里,通过对公式的运算,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地震仪器,就可以预测出世界各地的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相比之下,在科学如此发达的美国,对地震的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却低得可怜。

9. 王晋康的小说 -临界,主角原型是谁

王晋康的小说——临界,主角原型是翁文波。
你自己回答了,但是问题还在,补充一下: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浙江鄞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0. 石油峰值论的学者看法

目前,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何时达到石油峰值说法不一。
我国学者对石油峰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泊松旋回”模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
由于具有生油条件的源岩在地下空间的分布是有限的,盖层的地下空间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预测的石油资源量决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储量,有限的石油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
目前或今后若干年的石油产量尚可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断提高世界石油产量将成为无法实现的良好愿望。正如世界上开发多年的老油田早已过了产量增长的黄金岁月,现已衰老,步入减产期,世界石油产量必然存在峰值。

热点内容
明凯照明 发布:2021-09-07 23:34:46 浏览:22
下跌的股票全卖还是卖一半 发布:2021-09-07 23:34:38 浏览:620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发布:2021-09-07 23:33:28 浏览:835
通达信好股票主图指标 发布:2021-09-07 23:33:22 浏览:2
今天华兰生物股票怎么样 发布:2021-09-07 23:32:55 浏览:901
申联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吗 发布:2021-09-07 23:32:45 浏览:360
股票重组复牌首日涨跌幅限制 发布:2021-09-07 23:31:16 浏览:371
如何挑选长期投资的股票 发布:2021-09-07 23:31:14 浏览:183
机构调研最多的股票2020 发布:2021-09-07 23:29:17 浏览:306
股票中总成本均价线是什么指标 发布:2021-09-07 23:29:16 浏览:663